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,我们往往忽视了吃这一最基本的行为所蕴含的健康智慧。那么,究竟该怎么吃才是对的呢,才能吃出健康呢?今天尝试着来说道说道。
一、 养护脾胃
刚开始学中医时,对如何吃得健康并不在意,觉得有药就好了。现在再看张仲景、孙思邈真人的观点,发现他们都是在开药的同时在提醒你,要怎样小心保养,不是说开药之后你就可以去挥霍,这等于拿了一张写着“健康”的空白支票。
我们人体与饮食息息相关的脏器就是脾胃。
中医观点认为:脾主肌肉、主四肢,主运化水谷、升清降浊,脾统血、为气血生化之源、后天之本,为仓禀之官、五味出焉。
脾胃对于身体整体健康如此重要,实不可毁伤。
脾胃病的主要病因则为暴饮暴食、常常过饥或过饱、在减肥与大吃之间摆荡、常吃生冷食物喝冷饮、荤腥过度,口味上过重:太辣、太咸、太甜、太油 、多油炸、多烧烤、多味精、多葱蒜且喝酒、抽烟。
而养护脾胃的基本法则是饮食清淡、五味均衡、天然无添加、原始粗糙、尽量素食、定时定量、食物宜温。
二、 饮食与气血、时间
饮食与气血
《黄帝内经》曰,“胃主受纳,脾主运化”,饮食不仅关乎营养的摄入,更与身体的阴阳平衡、气血流通紧密相连。
食物被摄入体内后,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和脾的进一步运化,转化为滋养全身的气血。这一过程,实则是阴阳转化的生动体现:食物的性质(寒热温凉)、味道(酸甜苦辣咸)、摄入时间(早晚)、量(多少),均需依据个体的阴阳状态灵活调整。
例如,体质偏寒者宜食温热之物以助阳,而体热之人则需清凉之品以滋阴。这种个性化的饮食策略,正是中医“治未病”思想的体现。
饮食与时间
《黄帝内经》强调“食饮有节”,这里的“节”不仅指饮食的量与质,更蕴含了对吃饭时间的讲究。人体的脏腑功能随着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而有所起伏,正如“胆经旺于夜,肝脏主凌晨”,不同时间段的饮食选择,直接影响着脏腑的健康状态。
顺时而食:与时间共舞的养生法则
早餐如春生:早晨7-9点,胃经当令,是摄入丰富营养的最佳时机,应如春日般生机勃勃,选择温热、易消化的食物,为一天的活动储备能量。
午餐似夏长:中午11-13点,心经活跃,午餐应丰盛多样,如同夏日万物茂盛,为身体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。
晚餐若秋收:傍晚17-19点,肾经主事,晚餐宜清淡少量,模仿秋日的收敛之气,避免给脾胃带来过重负担。
夜宵忌冬藏:夜间应避免进食,以免干扰脏腑休息,违背自然规律,造成阴阳失衡。临床上看到,许多糖尿病都是吃宵夜吃出来的。
三、 五谷为养
《黄帝内经》-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里说道: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和而服之,以补益精气。”
五谷为养
吃饭,就是吃种子,种子中孕育着生机与希望。
为什么中医要强调“五谷为养”?五谷者,植物之种子也;种子者,植物之精华也。中医饮食营养学认为,植物、动物的不同部位,所含的气和神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最精华的东西,都含在种子里。而且种子本身的蛋白质结构,和其他部位的蛋白质结构完全不一样。
也就是说,当你把种子里面的这些物质能量,转化成自己的精气神,所消耗的自身能量是最低的。如果你吃别的部位,还需要再去消耗自身的能量,所以吃种子是非常正确的选择。
五谷被列在首位,是安身养命最重要的食物。所以中国人吃饭下馆子,最后都会以一碗米饭或者面条作为收尾,自己在家吃饭,也必然会喝一碗米粥下饭。中国人对五谷的迷恋和依赖由来已久,此种滋味妙不可言。
五畜为益
“五畜为益”指牛、犬、羊、猪、鸡等禽畜肉食,对人体有补益作用,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,是平衡饮食的主要辅食。
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,平日工作繁忙,总想着吃点好的补偿自己,于是无肉不欢;做家长的总担心孩子营养不够,疫情的时候某网红张姓“专家”就说要多摄取高营养高蛋白,真是这样吗?
中医临床观察,八成的病人其病情都与肉食有关。只要是需要解毒、去痰、攻坚的病症,其病因都可能与肉食有关。
古人所谓的食肉生火、食鱼生痰,就是告诉我们各类浮热、痰症、热毒,都与荤食有关。
西医说:肉食中有很多高蛋白的营养。中医要告诉你的是:再有营养的食物,如果吃了以后不能消化,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,只会造成身体的负担。
大家平时的剩菜剩饭,如果不置之不理,会变质、发霉,产生有害的物质。同理,人体不能吸收的食物仍然会堆积在人体内,时间一久,便会产生食积,化生痰湿。
食物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,好与坏都是相对而言的。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,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,中国人以谷物为主食,肉食,适度即可。西方人则偏于畜牧,他们以高脂肪的肉蛋为主食。
五菜为充
古人认为:五菜是在粮食饥荒时的补充食品,菜只是一种补益,菜又被称为“蔬”,蔬,即“疏也”,可以疏通气机,是作为主食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。
现代社会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与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。用中国的“阴阳论”来看:通常生病、有灾难就是因为阴气重(可以观想死人是纯阴无阳的),我们学会把阴转化成阳就好了。
而素食是属阳的,肉食是属阴的,吃肉接受的是阴气,吃素接受的是阳气。动物的内脏是最阴的,为什么?因为动物的内脏没有见过太阳,但是植物却天天沐浴在太阳下。
现代社会人人普遍有压力,食肉多了戾气就会变得比较重,会不会曾经有那么一个瞬间,你突然想给身体减减负;或许目睹了动物屠宰后,你心生恻隐;又或许,你在承受着身心健康的某些困扰,希望让身体变得轻盈,让心灵回归柔软?我们可以藉由素食这个媒介,开启一段身心探索之旅。身的健康根本在于拥有充足的睡眠,适度的运动以及健康的饮食。笔者现在就养成了晚餐只吃素的习惯,身体轻盈了,人的思想也会跟着灵动起来,诸位不妨一试,尤其是有三高的人士。
五果为助
这可能是当代人被洗脑最严重的东西了。关于水果的问题,后续可以专门写一篇。
简单来说,物无美恶,过则为灾。水果可以吃吗?可以,但只能作为辅助。水果中有很多是寒凉的,久食、大量吃损伤脾阳。
现在大多数人,心浮气躁,心气沉不下来,形成上热下寒的状态,上面热燥,下焦却寒凉,吃用寒凉的水果虽然当时心中舒服,但牺牲的是自己的肾阳,时间久后最终会导致脾肾阳虚,女的会月经不调、子宫长肌瘤、脸上长斑;男的会腰痛、腿沉、腰椎间盘突出..…
平时胃口好,消化能力强,多食怕热的人适当吃点水果很好,可以稍制脾胃的亢盛,减少内热。酒肉偏多的人,体质热的人,或者得热病的病人也可适当吃。
怎么吃?两个原则:一必须是当地产的,二必须符合时令。举例:冬天产西瓜吗?没有吧?那就是老天不让你吃。
四、 一些重要观念
空灵之美
有句话说:“你从未见过长寿的胖子”。
人体就像天空一样,你看云朵,就是干净澄澈的,清灵的,而不是浑浊的。人体也要是空灵的,空才会有灵,灵就是你的想法,思考,思虑,灵感,意志,这是常人。
如何理解?食物入口后,从谷道排出,有进就一定要有出。如果只进不出,就会在身体中产生累积,就是有实,不正常的又无法代谢掉的营养的累积,就是肿瘤的成因。
所以,中医宁可你下利,也不要便秘。
以通为补
现代人往往摄入过多、运动减少、压力大,脾胃运化功能下降,出现一些看似虚损的症状,总觉得自己虚,需要各种营养剂的补充,其实是因为身体不通达,而出现的假象。
当身体是堵塞(气堵了、血液堵了、痰湿堵了等等)的状态,脾又比较虚弱,它是没有能力把补进来的营养转化为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的,反而会造成脾胃更大的负担。
那怎么做?疏通!要把里面淤堵的状态清理干净,有痰清痰,有便秘清便秘,有积食清积食,只要把人恢复到上面讲的空灵的状态,甚至都不需要补,人体自会从食物中重新收摄它需要的养分。
这是很高的中医的智慧。温病派的中医见谁都是阴虚,开的方子一通补药,实在很差劲。
补能恋邪
当有病邪在身上的时候,这时候如果吃补药,反而会导致病邪加重。
打个比方,就好像有流浪狗进到你家,你要把它赶走,让它滚蛋,但同时又给它最很好的骨头吃,那狗就很纳闷:你又打我又给我好吃的东西,它就不会走。身体的病邪同样如此。
所以,生病的时候,好的中医师不会开补药,而是开祛病的药。等身体恢复健康了,平衡了,这时候吃点补药,就没有问题。
饭食七分饱
常人吃饭,吃到七八分饱即可。
真正对身体最好的感觉是,吃完东西以后还稍微有一点点饿。一年四季,每天保持一点点微饿的状态之下,不要太撑,一点点。这是最好的,为什么?
因为你这样子的话,不断地在训练你的胃气,不断地饿,胃气就会很强。中医里有句话说: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给脾胃留一些空间,让它有待机休息的时候,它可以使用地更加长久。
病人呢,尤其是重症病人,吃到五分饱即可。
倪师说:他在治疗任何的重症,只要饿了,病人就救回来了。我们从古到今,死了多少人,除了兵荒马乱的时间,真正饿死的有多少?任何的重病,到后来都是没有胃口,不能吃东西,一段时间后就走掉了。所以,我们在下手,在治他的时候,都要让他有点饿,让他的胃气常在,无论多重的病,都有救回的希望。
孩子如何吃
“若要小儿安,常受三分饥与寒”出自明代万密斋的《育婴家秘》
三分饥:孩子每餐七分饱足矣
我们使用电器的时候,如果超过了电路的额定负荷值,就会出现短路等故障现象。人的脾胃同理。
小儿属“稚阴稚阳”之体,五脏六腑虽成,然成而未全,全而未壮,脾(胃)的形质和功能都没有完善成熟,再加上小儿“饮食不知自节”,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控制孩子的饮食,反而让孩子没有控制地吃过多的食物,则易伤脾胃。
三分寒:孩子不应该穿得过多过暖
网上以前流行一个梗叫“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”,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冻着,出门要里三层外三层裹着,回家窗户要严丝合缝的关着,总之贯彻一个原则:一点冻都不能受。
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反复强调衣不可过暖,记载说:“不可令衣过厚,令儿伤皮肤,害血脉,发杂症而黄。儿衣棉帛,特忌厚热,慎之慎之。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,不可暖衣,暖衣则令筋骨缓弱。”
若小孩子冬天穿衣过多、过厚,会导致背部汗出,毛窍经常处于开放的状态,外感六淫邪气就容易趁机入侵,从而引发外感疾患。其实就是穿多了,都是捂出来的感冒。
结语
我们都听过“病从口入”的说法,也听过“上工治未病”的说法。吃得“讲究”,吃得健康、则百病不生,其实就是在“治未病”。
以上讲的,都是纯粹的中医智慧。